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安徽 > 安徽首页

绩溪鄣山大峡谷

【字体:   2018-05-20 11:56:01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

微信图片_20180423093020.jpg

鄣山,东挽天目,西携黄山。据县志记载:古称三天子都、三王山、障峰。春秋时代,吴越以此为界,单体巨石百丈岩就是一块天然的界碑。秦代设立“障郡”,以山命名。这个“障”字也是由来于此。

据《祥符经》记载,轩辕黄帝携容成子、浮丘公在此采药炼丹。是祖国中医药的原始基地,现存的“丹坊”景点中,还有丹锅、丹灶、药研、丹勺等远古器具的形同化石。

今山中仍有“天子墓”,“丞相坟”、“天子墓山”、“天子墓村”,这是远古历史的深厚积淀,墓寝哪位天子?坟寝哪位丞相,都是值得探究的谜。历朝许多学者文人,探险游览障山后写下了大量诗文。

元末明初,大学士舒頔写下了《大障山游记》,记载了障山的奇特景观和壮美风光,障山大峡谷的开发建设就以舒頔游记为游路蓝本而设计的,早于徐霞客《黄山游记》数百年。

鄣山大峡谷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,也是远古文化研究揭迷的宝库。 来自天池的峡谷之水,天生丽质,色彩斑斓,清澈透明。水色随流程而变,有的翠绿,绿得天真,有的碧蓝,蓝得深沉,有的玉白,清纯诱人,如诗、如画、如梦。

她与峡谷中的万千奇石相映衬,相依托,编织了无数的飞瀑龙潭,彩池银帘,构成了“凤凰摆尾”、“犀牛戏水”、“银龙飞舞”、“天门中开”等等各具形态的景观。

最让人感到神奇的“葫芦潭”,不知是天工造化,还是古人开凿,其葫芦惟妙惟肖,口端还有一个葫芦塞,澄碧的潭水冲着石塞而出,流入葫芦之中,迸发出美丽的团团浪花。

葫芦下部还嵌有“仙丹”粒丸,相传观世音普渡众生的圣水,就是在此葫芦中汲取。水绕峡谷流转,曲折跌宕,人在水上踏行,饱览万种风情。水景壮观、奇妙、优美,形成了一首节奏和谐、音调美妙的山水奇石协奏曲。

游人所至,都说“游了障山大峡谷,忘了水景九寨沟”。峡谷之水甜滋滋,一个个游客将携带的矿泉水倒尽,盛满了障山葫芦甘泉仙水带走。

鄣山大峡谷景区位于绩溪县,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天然氧吧、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、国家级生态示范县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是徽菜的发源地,与徽墨、徽剧、徽雕等非物质文化源远流长。

近年来随着不断的推广及我们景区不断的提升,绩溪鄣山大峡谷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攀升,2017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。

位于北纬30°线上的鄣山大峡谷历经亿万年来的孕育和呼唤,今日才显露出与金字塔、百慕大、神农架、黄山等同是这一神秘线上的奇迹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具有“夏季凉爽、紫外线低、空气清新、水质优良、海拔适宜、生态环境优良”的气候和环境优势。年均温14.9摄氏度,一年中人居气候环境超过“舒适”标准的月份长达6个月以上,7-8月年平均气温24度,相对湿度76%左右,紫外线强度在3级及以下,对人体的影响很小,年降水量约1700mm,雨水充沛,降水日数分布均匀,为皖南降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。由于山脉、森林等障碍物的阻挡作用,平均风速减小,累年平均值1.3米/秒,气候宜人。

绩溪鄣山大峡谷是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—— 清凉峰的南大门,景色以山水相依为特色,鄣山大峡谷的绝妙之处正是在其溪谷之中的石水交融:高峡幽谷之间,水绕石来,石围水,堆石为滩,跌水成瀑,瀑滩相连,常常是白练叠翠,如绢如丝,华池遍布,光彩夺目,天下水色秀色其兼有之,在这自然原始的独特环境里,不仅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和植物,而且景区中50多个景点各具特色和神奇,森林覆盖率高达97%,PM2.5指数常年低于20微克/㎥,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的天数高达94.5%,负氧离子浓度最大值万个/㎝³。水质洁净达到Ⅰ类标准,鄣山大峡谷之中不仅水形水色绝妙,谷中更是峰峦耸峙,怪石峋嶙,奇石兀立,形态各异,生动逼真,异彩纷呈,令人赏心悦目。

鄣山大峡谷景区交通便捷,距黄山国际机场仅1小时的车程,京福、黄杭高铁、皖赣双线,以及绩黄、绩宁高速,将绩溪纳入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经济圈,成为华东地区又一重要交通枢纽,开启与泛长三角地区的“同城时代”。景区内全长2.5公里,以石板路面为主,台阶较多,但是平整易通行,适合徒步运动,历年来人流顺畅,部分景区路段设双行道,便于游客不同选择,同时也缓解了交通压力。景区内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一处,停车场3000㎡,旅游厕所三座,景区内导览标识、安全警告标识、应急救援标识等完善规范。

作者: 12_anhui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安徽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