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安徽 > 农业气象 > 气象服务产品 > 生态评估

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(2010)第2期

【字体:   2010-05-11 10:19:29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安徽站

安徽生态气象信息

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2010)第2期

安徽省气象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0年3月10日

 

安徽省2010年度冬季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

 

内容提要:2010年冬季2009年12月~2010年2月)全省各县(市)湿润指数大部在0.08~3.09之间;水体密度指数在0~0.26之间;植被覆盖指数为0.235~0.744;气象灾害指数为0.00~0.0005。全省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介于36.6~71.8之间,皖南山区、大别山区及淮北中部生态质量等级为“良好”;其它各市生态质量等级为“一般”。

 

一、气候条件概述

2010年冬季(2009年12月~2010年2月),全省平均气温偏高0.9℃,其中12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4.2℃,较常年同期偏低0.4℃1月气温偏高1.2℃2月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1.8℃;冬季雨量淮北46~100mm,沿江江南200~394mm,其他地区100~200mm,与常年同期相比,全省除潜山偏少外,其他地区均偏多;全省各地日照时数321~464小时,大部地区日照时数偏少,其中沿江大部偏少30小时以上。

 

二、生态质量评价指数计算及分析

1、湿润指数

根据安徽省8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我省2010年冬季的湿润指数。从相对湿润指数分布图(图1)中可以看出,全省各县(市)湿润指数介于0.08~3.09之间,与去年相比,相对湿润指数各市县略有提高,但分布较分散。其中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有江淮中北部、沿江江南大部,以及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;我省沿淮淮北大部相对湿润指数较低。

2、水体密度指数

利用代表性的EOS-MODIS遥感资料分别提取200912月2010年1月、2月我省区域内的主要水体,并计算各市水体面积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,即水体密度指数。从2010年冬季水体密度指数分布(图2)中可以看出,全省各县的水体在0~0.26之间变动,沿淮、沿江各县(市)以及巢湖水体密度指数相对其它区域较高,其中巢湖、铜陵、芜湖、宿松、安庆在0.10以上;我省其它地区则较低,不足0.001。

未标题-1.jpg

3、植被覆盖指数

利用12月、1月和2月EOS/MODIS遥感资料计算2010年冬季安徽省各市植被覆盖指数,在0.235~0.744之间变动。从平均植被覆盖指数分布图(图3)可以看出,高植被覆盖区集中在有较大林地面积覆盖的山区如大别山区、皖南山区以及淮北大部小麦种植区等,这些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指数均在0.50以上;低植被覆盖区集中在淮北北部、江淮之间中部以及合肥,植被覆盖指数均在0.4以下之间,我省沿淮淮北各县市植被覆盖指数普遍比2009年冬季高。

4、土地退化指数

2010年冬季全省无土地退化现象。

5、气象灾害指数

2010年冬季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为:春节期间的雨雪冰冻天气,给春运带来了不利影响;1月沿江江南连阴雨雪及冰冻天气对麦菜生长不利;2月雷暴、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我省。根据灾害指数=(0.1*轻度灾害面积+0.3*中度灾害面积+0.6*重度灾害面积+1.0*毁灭性灾害面积)/区域面积,计算全省县(市)灾害指数(见图4),得到2010年冬季灾害指数为0.00~0.00052010年冬季我省灾情较弱,受雪灾影响仅有明光、砀山、以及宿州,其余县(市)内无明显灾害损失。

未标题-2.jpg

 

 

三、  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

根据《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》中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质量指标的计算方法:生态质量指标=生态综合评价指数×100=[ 湿润指数×0.25+植被覆盖指数×0.3+水体密度指数×0.2+(1-土壤侵蚀指数)×0.15+(1-灾害指数)×0.1]×100,计算安徽省2010年冬季的生态质量指标。

结果(图5)显示:2010年冬季全省各市生态质量指标在36.6~71.8之间。皖南山区、大别山区以及淮北中部等26个县(市)生态质量等级为良好(生态质量良好指标:55~70 )水平;其它各县(市)生态质量等级为一般(生态质量良好指标:30~55)水平。

未标题-3.jpg

 

拟稿:刘惠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核稿:吴文玉

 

编辑: 中国天气网安徽站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安徽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