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安徽 > 安徽首页 > 天气要闻

揪心!气温升高半度,世界大不一样

【字体:   2018-10-19 09:31:44   来源: 中国气象局  

10月8日,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在韩国仁川发布了《IPCC全球升温1.5℃特别报告》。别小看了这“1.5℃”,气温变化一点点,世界则将大不一样!

气温升高半度 世界大不一样

特别报告分析升温1.5℃与升温2℃的区别,特别是在升温1.5℃和升温2℃的情境之下,对于人类生命与生活、经济发展及全球环境的影响,以及可能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。

特别报告显示,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℃相比,限制在1.5℃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,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。

1_副本.jpg

数据来源:世界资源研究所。制图:中外对话

对于气候:

在温升2℃的情境下,科学家预测全球99%的珊瑚礁都将退化;而在温升1.5℃时,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%-90%。

在温升2℃的情境下,北极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;而在温升1.5℃时,这一风险降低到每百年一次。

将温升控制在1.5℃而不是2℃,将能避免150万-250万平方公里的永久冻土解冻(接近墨西哥的国土面积)。

在世界的多个区域(包括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),温升2℃情境下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要比1.5℃更高,因热带气旋导致的强降水概率也更高。

温升1.5℃情境下森林火灾的影响比2℃情境下有所减弱。

当温升从1.5℃进一步发展到2℃,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,这对于我们是巨大的风险。

对于人类:

与2℃目标相比,温升控制在1.5℃将能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暴露于气候风险并因此致贫。

与2℃目标相比,温升控制在1.5℃将让全球人口中受气候变化造成水资源紧张的比例减少一半。

在温升2℃时,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预期将减少300万吨;而将温升控制在1.5℃,捕捞量的缩减量能降低到150万吨。

哪些特定行业被重点关注?

一直以来,能源、工业、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。

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,2010年,35%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能源行业,24%来自土地用途改变,21%来自于工业,14%来自交通运输业,6.4%来自建筑业。

因此,特别报告对未来行业排放路径进行了描绘。如果能源行业认真对待1.5℃温升目标,本世纪中叶所有电力来源碳强度必须实现零排放。

根据特别报告,通过低排放电气化、生物基储存、产品替换、碳捕捉和储存等新技术手段结合,可以实现这一路径。特别报告还指出,节能电器、绝缘和电气化等重要技术,以及选择步行或骑车的生活方式,都对实现这一转变有重要作用。

1.5℃的减排路径可能实现吗?

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、《IPCC全球升温1.5℃特别报告》中国作者之一姜克隽表示:我并不担心技术,从现有可见的技术来看,减排路径是可行的。

要强化节能,尽快在电力行业做到零排放和负排放,再向终端部门推广,例如交通行业使用电动汽车。

有人质疑技术不真实,实际上,技术发展很快,有很多不断涌现的新奇技术超乎想象,大部分研究模型都低估了技术进步的速度。

比如很多光伏项目,技术成本不断降低,不用补贴也开始有盈利;再比如,以前我们展望电动汽车的发展,是以年为单位的,到后来以月为单位,如今,几乎每周都能有技术的突破和创新;在现有的技术下,一辆电动大巴,充一次电已经可以行驶800公里。

但是,如果只考虑技术,就会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某些行业大量失业。之前的评估显示,我国煤矿产业一年失业的人数可能达到10万,整个煤炭相关行业,包括家属,受影响的多达3000万人。

还要考虑当前10亿千瓦的煤电如何营利,如果是提高煤电价格,就变成了“公众支付”问题,人们的生活成本就会变高。

补充知识点:报告的出炉并不容易!

2_副本.jpg

图解来源:中国气象报社

今年12月,第24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波兰举行,会议将对《巴黎协定》细则进行审议。此次特别报告的发布,将为该会议提供重要的科学内容。


作者: 12_anhuizhan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安徽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